北宋年間,有一位才子,名叫蘇軾。
他少年得志,二十一歲就高中進士,文章驚動朝野,歐陽修甚至一度把他視為天下第一的文才。那時的蘇軾,胸懷壯志,渴望以滿腔才華報效國家,前途似乎一片光明。
然而,命運的潮水,從來不會一帆風順。
烏臺詩案:人生的深淵
因為政見不同,他得罪了權臣。
有人從他的詩文中尋釁,指控他「影射朝政」,於是蘇軾被捕入獄。那一年,他四十三歲。
在黑暗的牢房裡,他時時擔心下一刻就會被判死刑。
對一個滿懷理想的文士而言,這是徹底的崩塌。
幸而最後,他免於一死,但仍被貶到黃州。這位曾經風華意氣的青年才俊,就此跌入人生的低谷。
黃州歲月:絕處的風景
在黃州,蘇軾沒有官職,沒有俸祿,甚至連一家溫飽都成問題。
他不得不親自下田耕種,日子過得清苦。
但正是在這樣的困境裡,他反而開啟了生命的另一種風景。
他在赤壁下泛舟,寫下《念奴嬌‧赤壁懷古》:「大江東去,浪淘盡,千古風流人物。故壘西邊,人道是,三國周郎赤壁。」,用豪邁的筆觸描繪江山與英雄;他在雨中寫下《定風波》:「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。」那份坦然和灑脫,成為後世千年的慰藉。
黃州本是人生的「絕處」,卻被他活成文學的高峰。
流放天涯:絕境的重生
此後,他又接連被貶,遠至惠州,再至海南儋州,幾乎被流放到當時的「天涯海角」。
對許多士大夫而言,海南意味著生命的盡頭。
但蘇軾卻沒有絕望,他在那裡與百姓同樂,興辦教育,甚至自嘲「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」。
他不僅沒有在逆境裡枯萎,反而一次次在困境中蛻變,用樂觀與才情,將生命推向新的高度。
啟發:
回望蘇軾的一生,仕途沉浮、流放漂泊,若從榮辱來看,他可謂屢遭打擊;但若從心靈與文學來看,他卻在人生低谷寫下了最壯麗的詩篇,留下了最開闊的胸襟。
他用一生告訴後人:
人生走到盡頭,並不意味著毀滅,反而可能是另一種開始。
正如江水流至斷崖,化為奔騰的瀑布;人在絕境之中,也能迎來新的重生。
水到絕處是風景,人到絕境是重生。
DMCA Compliance - 內容侵犯 - Abuse 投訴